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睉獙夂蜃兓偷吞嫁D型已成為我國重大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十四五”強勢開局,碳減排成為環保行業持續不斷的熱議話題,作為循環經濟中流砥柱力量的固廢處置產業,對碳減排貢獻值迎來高期望。
道阻且艱 實現碳中和任重道遠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拐點。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長時間推進的過程,從國際經驗看,西方國家達峰出現在工業化完成之后,從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也在40年以上。而我國要用不到10年時間實現碳達峰,用不到30年時間完成從碳達峰向碳中和過渡,如期實現這一遠景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眾所周知,碳達峰的峰值越高,實現碳中和的難度越大。依靠技術創新,降低碳排放峰值,為實現碳中和爭取寶貴時間,是當前國家面對的重大考驗。在環境治理方面,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副司長付川表示,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精準治污能力。開展區域全過程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的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提升系統治理和保護水平。同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技源頭創新水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生態環境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這意味著環保產業將受到新一波的政策刺激。
“十四五”規劃賦值環保產業
2020年以來,我國“碳中和”相關政策頻繁發聲,體現出我國降低碳排放強度的決心,國家能源轉型發展提速,碳減排大方向十分明確。十四五規劃中明確了2035年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同時,十四五規劃還提到,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業內人士稱,碳中和被視為環保產業“最強風口”。渣打全球研究團隊發布報告顯示,為達成碳中和目標,2060年前中國在脫碳進程中需進行高達人民幣127-192萬億元的投資,相當于平均每年投資人民幣3.2-4.8萬億元。業內人士認為,環保產業在碳中和背景下,將迎來三個轉變——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從過去的單因子控制向協同控制轉變,從環保產業常規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轉變。環保產業將以降碳為總抓手,迎來新一輪高能賦值。
減污降碳 固廢資源化利用有望進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步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新階段。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在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中提到,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鼓勵化工等產業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集中貯存、預處理和處置設施;在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流通體系中提到,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 ,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金屬、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回收利用率。在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方面,提到“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減少生活垃圾填埋處理。加強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建設,提升醫療廢物應急處理能力,做好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以上種種表明,隨著全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一步開展,固廢資源化利用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固廢處置行業應以垃圾分類為抓手,不斷推動靜脈產業和再生資源利用,促進固廢處置領域由粗礦式向精細化處置轉型,固廢資源化利用產業也將在這個過程中迎來整體的提質增效。但就目前而言,碳達峰、碳中和尚處于頂層設計和理念普及階段,后續推進中減污降碳引發的經濟發展轉型會帶來不可估量的產業機遇、工程機會、金融發展和人才聚集。處于“風口”的環保企業如何抓住機遇是當前行業關注的焦點問題。